
“PWM调光”这个词,常看手机发布会的用户们想必不陌生。它是一种用于调节OLED屏幕亮度的技术,简单讲就是在极短时间内。对屏幕进行快速的 “开 - 关 - 开 - 关” 操作,让屏幕在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(黑屏)之间交替显示,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,使人们感觉屏幕好像变暗了。

因此,我们在拍摄时搭配合适的快门速度。逐行曝光的节奏与频闪的 “亮→灭” 节奏错位,不同行的像素会分别拍到 “亮” 和 “灭” 的状态,最终形成横向排列的亮条与黑条交替的画面,这本质就是频闪被逐行曝光 “拆分” 后的可视化结果。
频闪频率越低,单个 “亮→灭” 周期越长,相机越容易捕捉到完整的 “灭段”,黑条会更清晰;反之,频闪频率越高,单个周期极短,相机快门难以精准截取 “灭段”,黑条会变模糊甚至消失,这也是高频率 PWM 调光更护眼的原因之一。

在手机行业中,高频PWM调光已经成为中高端手机标配。这是因为低频PWM调光(通常在240Hz以下)的闪烁可以被一些人眼感知,长时间观看可能会导致眼睛干涩、疲劳或其他不适。而高频PWM调光由于频率较高,闪烁速度快,超出了人眼能够察觉的范围,从而有效减少低频PWM调光引起的视觉疲劳和不适。
目前一些手机厂商的高频PWM调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,荣耀的青山护眼屏,具备3840Hz的高频PWM调光,并且得到了权威机构认证的手机屏幕。除了荣耀之外,其他品牌如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等品牌的产品也都具备先进的屏幕调光技术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现在很多强调护眼的手机,一般都会采用高频PWM调光与类DC调光结合的方式。为了保证高亮度下的显示效果,类DC调光技术应运而生。它利用软件算法模拟DC调光的效果,本质上是一种改良后的PWM调光,更适用于OLED屏幕,其相比PWM调光在频率控制上更加精细。
类DC调光的核心在于利用算法动态调整屏幕像素的亮度和色彩输出,从而在视觉上模拟出连续的亮度变化。这一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视觉舒适度,但也可能带来额外的挑战,包括增加功耗、影响屏幕对比度和色彩准确性。
最后还是提醒大家,手机护眼技术很多,但大家也应该认识到,除了选择一款合适的手机屏幕外,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样重要。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,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眼睛,远离电子屏幕一段时间,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。
以常见的 60Hz LCD 屏为例:它每秒刷新 60 次,每次刷新时,像素会从屏幕顶部开始,一行一行向下点亮(“扫描线” 从顶到底移动),全部点亮后,屏幕会短暂 “熄灭”,再开始下一次刷新。这意味着:在任意一个瞬间,屏幕上总有一部分区域已经刷新完成(亮),一部分区域正在刷新(半亮),一部分区域还未刷新(暗 / 灭)—— 这个 “暗区” 就是黑条的来源。
2. 第二步:相机 “逐帧采样” 捕捉到 “暗区”
相机拍摄时,每帧画面需要一定的曝光时间(比如 1/60 秒)。在这段时间里:
屏幕正在进行一次 “从顶到底” 的刷新; 相机的传感器会记录下 “刷新过程中的画面”—— 由于刷新是逐行进行的,当相机曝光结束时,屏幕下方还有部分区域没来得及点亮,这部分 “未点亮区域” 就会在照片中呈现为一条黑色横条。
如果拍摄的是视频(比如 30FPS),每帧画面捕捉到的 “黑条位置” 会因为屏幕刷新和相机采样的节奏差,逐渐向下移动,最终形成 “黑条滚动” 的视觉效果。
(1036756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