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花安卓网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来源:青花安卓网
未成年女孩被罚跪四个小时、9岁儿子父亲自扇十个耳光,一笔笔莫名消失的存款……

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桥段,都指向了同一个“幕后推手”——《蛋仔派对》。

去年4月8日,一名父亲发视频称,9岁儿子在玩一款名为《蛋仔派对》的游戏时,10分钟充值了6400元,几天扣款上万元。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视频中,这位父亲痛心疾首的表示,“子不教父之过”、“先扇自己10巴掌”。

视频一出,家长们的共鸣值直接拉满,因为太多人经历过类似的坑。

23年10月,一名网友发现。自己父亲微信中的八千多存款消失的无影无踪,调查后才知道,是小女儿充进了《蛋仔派对》,这笔钱,种茶为生的父母要攒大半年。

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关于《蛋仔派对》的投诉超过了4万条,其中大部分都围绕着诱导未成年充值、拒绝退款等问题。

去年3·15前夕,甚至直接点明休闲竞技游戏《蛋仔派对》存在问题。

那么问题来了,这款看起来卡通、可爱、毫无攻击性的休闲游戏,怎么就成了家长的噩梦?

一个游戏,怎么能轻易地掏空一家人的全部积蓄?

它究竟是“适龄娱乐”,还是“精准收割”?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先科普一下背景,《蛋仔派对》是网易研发的休闲竞技手游,主要面向八岁以上的玩家。

但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个小朋友玩的小游戏,那可就低估人家了。

根据“格隆汇”今年3月1日报道,网易《蛋仔派对》每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000万大关。

这速度,几乎是追着《王者荣耀》的增长曲线跑,是网易实打实的摇钱树。

为什么这款小游戏会如此受到未成年人的追捧呢?

因为它实在是太懂小朋友。

这款游戏不需要复杂操作、没有血腥暴力,角色圆滚滚像个蛋。跳来跳去像《糖豆人》,再加上各种奥特曼、喜羊羊、熊出没等知名IP联动,你说哪个小学生能扛得住?

更何况,《蛋仔派对》还有社交属性。

你去看现在的小学门口,放学铃一响,满操场都是“你有迪迦吗?”“来我庄园玩!”

不玩《蛋仔派对》,你家孩子在同学里可能都插不上话。

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过犹不及、物极必反。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当抽不到的盲盒、皮肤成了上瘾的魔咒,当一款游戏从“玩具”变成“社交必需品”,还未形成成熟金钱观的孩子们,难免会掉入欲望的漩涡。

在黑猫投诉平台,截至目前超过四万条关于《蛋仔派对》的投诉,大部分均指向未成年人沉迷、诱导充值、不退款等问题,涉及金额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
“南方都市报”“澎湃”“大象新闻”“界面”等主流媒体,也对其进行了相关报道。

你可能会问,国家不是早就有“最严防沉迷系统”了吗?未成年人不是每周最多只能玩3小时,还不能随便充值?

理论上,是这样的。

但现实呢是,在《蛋仔派对》里,这套系统,几乎形同虚设。

首先,你可以不实名登录,有家长称用华为、小米、OPPO等渠道账号,一键就能登陆进游戏,即使要实名,随便从网上抄个身份证号粘进去,也没人拦你。

而一旦用“成年人账号”登录,防沉迷系统立刻失效,全天畅玩、无限充值,随便来。

支付系统,也几乎没有任何家长保护措施。

一位家长说,“游戏注册、充值消费整个过程,平台不会对未成年人进行任何身份认证。”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消费后就悄悄把支付记录删除,大人就很难察觉。

如果你发现后想退款,难度堪比登天。

不仅要提供家长的身份证、手机支付记录,还要准备好充值时间、行为截图、游戏账户、登录IP等等证据。

好不容易通过审核,退回来的金额也五花八门,有的退30%、有的退50%,全额退款是少数中的少数。

而且,钱还只是表面问题。

对未成年危害更大的,是游戏里的社交氛围。

公共频道聊天里,各种擦边言论、暧昧挑逗、低俗内容,比比皆是。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甚至有人当众喊“找对象”“来我庄园约会”,还有“非诚勿扰”玩法。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游戏方表示,可以设置语音禁用。

但问题是,设置默认开关是关的吗?有没有强提醒?有没有家长控制面板?

都没有。

面对如山的质疑,《蛋仔派对》背后的网易也做出过一些改变。

上线“未成年人模式”、AI巡逻系统、智能外呼反诈,还推出“一键禁止充值/登录”功能。

但问题是,这款游戏的主要玩家就是小学生。

2023年网易净收入1035亿,其中游戏业务占78.8%,手游的净收入则占在线游戏的75.2%,其中蛋仔派对、逆水寒是贡献大户。

真要严格防沉迷、限制充值,《蛋仔派对》的营收会直接缩水,网易的股价也可能跟着跌。

让你来选,是保护小学生的存钱罐,还是保护网易的股价?

我们当然不能把所有问题,都推给一款《蛋仔派对》。

为《蛋仔派对:家长的噩梦是如何发生的?》

它只是一个放大镜,照出了当前游戏行业在面对未成年人时的冷漠与贪婪。

游戏,本该是一种娱乐,不该成为资本精算过的陷阱。

监管,也不该只停留在制度条文里,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款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中。

毕竟,这些漂亮的日活数据背后,是一个个家庭的积蓄,是一个个孩子被掏空的童年,是父母愧疚自责的夜晚。

孩子不懂,但平台应该懂,不是所有的生意,都值得去赚。


作者:9527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